微服务架构设计模式详解(4大主流模式)

微服务是大型架构的核心,下面我就重点详解微服务架构设计模式@mikechen

微服务聚合方案

聚合方案的核心思想,就是引入一个聚合器,它充当客户端、和多个微服务之间的协调者。

如下图所示:

微服务架构设计模式详解(4大主流模式)

聚合器,通常是一个专门的服务层,它接收客户端的单一请求,然后并行或串行地调用下游的所有微服务。

它负责将这些微服务返回的零散数据进行整合、处理和格式化,最终以一个统一的结构返回给客户端。

这种模式的好处:是极大地简化了客户端的逻辑、和网络交互,客户端只需发起一次请求。

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,即聚合器必须处理网络延迟、和任何一个下游服务可能出现的故障。

最典型的例子是商品详情页、或订单详情页,需要将来自不同服务的数据集中展示。

 

微服务共享方案

多个微服务,共享数据库、或缓存资源,以减少数据冗余和提高访问效率。

该方案在实际中多作为过渡使用,因为共享数据库破坏了微服务自治/和独立性的原则。

严格来说,共享数据库是微服务架构中的一个反模式,因为它导致了服务间的强耦合。

如下图所示:

微服务架构设计模式详解(4大主流模式)

优点是,简化部分开发和数据同步问题;缺点是增加了服务耦合和分布式事务难度。

缺点,一旦某个服务的数据库结构发生变化,所有共享该数据库的服务都会受到影响。

这违背了微服务架构的独立性核心原则,系统将沦为“分布式单体”。

该模式,通常是微服务迁移中的过渡方案。

 

微服务代理模式

引入代理层(如API网关或Sidecar代理),统一处理客户端请求,转发给后端的微服务。

该模式解耦客户端和具体服务,便于实现安全控制、路由管理和流量限流。

如下图所示:

微服务架构设计模式详解(4大主流模式)

随着微服务数量的增加,客户端不可能知道,每个微服务实例的网络地址。

也不可能处理复杂的跨服务功能,例如认证和限流。

这个时候,可以考虑使用微服务代理模式,通过引入 API 网关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
API 网关是所有外部客户端访问微服务集群的单一入口点,它就像是后端服务的一个门面、或守卫。

优点是集中管理和增强系统安全;缺点是代理层可能成为新的性能瓶颈和故障点。

 

微服务异步消息模式

通过消息队列实现服务间异步通信,避免同步调用阻塞,提高系统的弹性和扩展性。

如下图所示:

微服务架构设计模式详解(4大主流模式)

适合处理对响应时间要求不高,但需高可用、和解耦的业务场景。

缺点是增加了系统复杂度,需要处理消息幂等性和最终一致性问题。

这四种设计模式各有适用场景和权衡点,结合实际业务需求灵活运用,有助于构建高效、可维护且扩展性强的微服务系统。

陈睿mikechen

10年+大厂架构经验,资深技术专家,就职于阿里巴巴、淘宝、百度等一线互联网大厂。

关注作者「mikechen」公众号,获取更多技术干货!

后台回复架构,即可获取《阿里架构师进阶专题全部合集》,后台回复面试即可获取《史上最全阿里Java面试题总结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